對不起,2000多萬的剛需房,我不配
2020/12/02 | 記者|曹蓓 編輯|李霂軼 | 收藏本文
摘要:深圳的剛需房,用來“打新”了。

在深圳萬人搶房、眾籌打新、代持炒房的消息持續數日後,深圳官方迴應了。
30日,深圳市住建局局長、黨組書記張學凡稱,“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,堅決打擊市場投機炒作行為”。
上週過後,生活在深圳的人如果突然聽説有人“坐撿”500萬,大概不會説“中彩票了吧”,而是會説“中籤了吧”。
開盤價每平米比周邊二手房均價低5萬,打着剛需的旗號總價卻是剛需買不起的千萬級樓盤,點燃了這個乾柴般的一線樓市。
幾百億資金火速到場,手持現金的人們看不到限購下的購房門檻,看不到户型和麪積,看不到風險,眼中只有套利。“買到就是賺到”這句賣家常用的廣告詞,成了所有買家的口頭禪,只是有人為自己買,有人找“代持”,場外的人通過看不見的通訊信號,繞過了層層補釘堆起的政策壁壘。
這把火燒得那麼大張旗鼓,讓四個月前剛剛出台了史上最嚴調控的深圳,再次被官媒點名,這次的解決方案,提到了“房地產税”。
樓市好像從來都是無風不起浪。
今年4月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在電台節目中曾提到,“接下來也可以考慮房地產税的問題”,後來坊間還流傳過一份深圳市房地產税徵收的試點運行方案。
人們在猜測,醖釀了多年的房地產税,會不會真的要在先行示範區落地了?持續上火的深圳樓市會迎來什麼猛藥?
剛需盤讓剛需難
深圳到底有多少剛需?
此前流傳着這樣一份非官方數據,深圳擁有一套房子的人數為143.5萬人,在深圳擁有兩套房子的人羣為15.3萬人,擁有三套住房的人羣為1.6萬人,而擁有三套以上的人羣有3.7萬人,加起來深圳只有164.1萬人買了房子,而深圳常住人口大概有1300萬,如果按照這個數據計算,超過1000萬生活在深圳的人,沒有自己的房子。
去年,貝殼研究院曾經發布了一份《深圳剛需大數據》,月供1.2萬、購買總價低於400萬為主的房產,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畫像。
但是一年後,他們就在一批新開的樓盤中,被“雙倍高估”了。
剛剛結束“萬人搶”的華潤城潤璽1期,打着“優先滿足無房家庭”的標籤,1171套房源,均價13.2萬/㎡,户型分別是100、125、175和200平方米。任誰看,這總價一兩千萬的房子,都不是剛需能承受的資金規模,所以明眼人在銷售方案公佈後就知道,這注定是個變味的剛需盤。
果然,“人找錢、錢找人”的遊戲如約而至。
給打新提供資金的、向律師諮詢代持協議的,各個環節都會有人告訴你解決方案。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要參與打新自己買房,資金不夠,有人給你提供資金;如果實在買不起,可以找幾個朋友一起買,有人幫你起草協議,解決其中的法律問題;如果除了“無房”這個資格,什麼都沒有,中籤也是可以換錢的,幫沒有資格但有錢的人買房,可以賺個十幾萬、幾十萬的過路費,如果號排在前面,這個數字還可能更高,據説能值200萬。
代持的操作也是五花八門,有幾個朋友共同分擔所有費用,並簽訂合同賣出後收益平分的情況;也有老闆與多位員工共同認購,雙方各出一半資金,各還一半月供,並約定工作滿數年後,員工回購老闆的份額的情況;用“窮”親戚的名額,以借貸形式籤代持協議,按每年8%-10%左右的利率,把錢“借”給自己的親戚用於買房的情況……
無論哪條路,好像都被描述得簡單且安全,最重要的是:高回報。在高回報面前,一切風險似乎都在可控範圍內。
最後,局面變成,該項目9690批有效誠意登記客户中,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眾籌、代持者,有估計稱超過30%,也有人説將近80%。
此前政府千方百計推出的限購限價政策就這樣被輕易繞開,面對無房家庭的樓盤,走進了富者愈富的循環。
這一批集中上市的新盤還有萬科瑧山海、深鐵懿府、前海天境花園等,臨近年底,開發商要衝業績,也在看時機。不管房子最後落在誰手裏,房企手上已經拿到了數百億寶貴的現金。據媒體報道,上述華潤城潤璽一期凍結資金超過300億,開盤收金195億元,對於融資環境趨嚴、業績下滑的房企,這筆資金顯得尤為重要。
這些樓盤的真假買家們,同樣的眾籌、代持這種操作也早已經安排在路上。
只能看着別人熱鬧的剛需們在社交媒體發出了心底絕望的聲音:“在深圳,大部分人都買不起房,只能在這裏貢獻青春而已!”
壓不下的旺火?
7月8日,長沙市住建局接待了一批遠方兄弟單位的客人——深圳市住建局。
此規模為10人的考察團去長沙的目的很明確:看看人家房地產是怎麼搞的。
彼時距離7月4日住建部赴深圳調研沒過幾天。據媒體報道,當時住建部和深圳市住建局,以及包括萬科、華潤置地等在內的房地產開發商,還有深圳貝殼等房產中介機構代表一起開了個座談會,會上討論了上半年樓市運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。幾家企業都發了言,華潤置地華南大區總經理蔣慕川説,深圳最大的問題是人多地少,導致商品房供不應求,房價上漲壓力大,優質區域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嚴重,提議政府擴容,持續加大土地供應力度;而萬科集團合夥人譚華傑認為,深圳的問題在於開發率低。
在那之前,深圳樓市已經連續幾個月火勢正旺,在一線城市中最先恢復到疫情前水平,二手房成交量破萬套,據説上次“破萬套”是在四年前;新房重現萬人搖、日光盤,“喝茶費”“更名費”也回來了,這種領漲的態勢,在房住不炒的語境下極為顯眼。
住建部調研後,深圳住建局火速開始了長沙之行。
長沙歷來以“發展不靠房地產”為傲,也確實是公認的樓市調控優等生,即便普通百姓也認同這一點。這也許是長沙連續多年都是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原因之一。
據官方報道,此次考察期間雙方的交流大概分兩部分,一是詳細介紹了長沙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做法和經驗,二是大家就開發企業、房地產經紀機構和從業人員管理、商品房銷售管理、全裝修等工作進行深入研討。
回去之後,7月15日,深圳出台了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——深八條,從限購、信貸、税收等多方面給樓市降温。
當時類似於買房半路失去購房資格的故事被好多人轉發,因為調控新政的限購範圍擴大到了深圳户籍及離異3年內的購房者,所以一部分有資格的剛需也被擋在門外。
就在對大部分人來説,這次調控是從未有過的、超出預期的力度,直接秒殺了大部分炒房客,讓利於為深圳付出青春汗水的人的時候,剛從北京到深圳半年的小美罵出了自己史上最長時間的髒話,“太氣了,我為什麼要來深圳。”
她有安穩的工作,本打算醖釀買房,但調控的一盆涼水潑在她頭上,讓她再次動了離開的念頭,“我打算去廣州了”。
像她這樣被誤傷的剛需的確存在,不止一個人在接受《鳳凰WEEKLY地產》採訪時,説出了相同的抱怨。但政策出台後,深圳樓温確實被遏制了一段時間。
當時業內預計,此輪調控後交易量要大幅下滑,房價會回落10%-20%。
此後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,6-8月,深圳新建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.8%、0.6%和0.5%,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1.9%、1.2%和1.1%,雖然一二手房房價漲幅均有所收窄,但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場出現了熱冷不均的分化,人們熱衷打新,二手房成交量下降。
四個月後,深圳樓市這把火,好像重新燒起來了。
逼出房地產税?
10月末,網絡上流傳着一份深圳市住建局回覆市民的答覆建議書,其中提到“正在研究制定購房認籌APP系統,所有房地產項目認購通過官方APP進行”。
11月20日,深圳市坪山區萬樾府項目開始線上認籌。該項目的開發商稱,本次萬樾府作為深圳市政府指定的首個線上購房誠意登記APP試點項目,誠意登記採取“線上登記,線下審核資料並凍結資金的方式”。
外界判斷,這個APP系統,也是深圳長沙之行的成果。2018年7月25日長沙購房APP(全國首個)於2018年7月25日上線試運行,購房者可以提交電子資料,完成認購,瞭解最新政策。
媒體報道稱,下半年,深圳大部分入市新盤都按照優先滿足無房居民家庭購房需求的原則,分類確定入圍人數,再採取公證搖號策略。
這也許可以解釋,為什麼剛入市的高價、大面積新盤仍然説“無房者優先”。
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,在抑制炒房方面的結果並不理想。
“估計政策的調整已經在路上了”,被央媒點名後,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判斷。
這其實也是很多業內人士的判斷,上帝要讓誰滅亡,必定先讓其瘋狂,這句話頻頻用在房地產和炒房者身上,這一次也不例外。
因為央媒《抑制樓市“打新熱”需要“硬核”舉措》中,一句“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税制度,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,或許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”讓外界久久回味,再結合今年4月深圳官方表態,“接下來也可以考慮房地產税的問題”,是不是意味着房地產税真的可能在示範區先行先試?
早在8月份就有網傳消息稱,深圳2021年起試點徵收房地產税,並且有詳盡的徵收辦法,比如2套住房超過人均居住面積60平米部分,按照住房市場評估價值×1.5%/年的税額核定徵收;第3套房按照住房市場評估價值×2.5%/年的税額核定徵收;第4套房起按照住房市場評估價值×4.5%/年的税額核定徵收。
但隨後被否認。
房地產税並不是沒有先驅,早在2011年,上海和重慶作為試點開始施行房地產税,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擴大試點範圍,業內的普遍意見是,大概是因為效果不明顯。
這次深圳樓市的高温能不能逼出房地產税?普通人無法確定。但官方的迴應,應該僅僅是開始,只是那些正遊走在政策邊緣的冒險家,大概都會心裏一沉吧。
本文為#鳳凰WEEKLY財經地產頻道#專稿
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
相關報道
評論